满俗研究
  • 您现在坐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满俗研究 >>
  • 满韵遗风——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七)

    作者: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浏览次数:10075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传统美术——长白山满族剪纸(通化·国家级)

    长白山满族剪纸起源于满族人的萨满祭祀活动,远古祭祀时经常会用兽皮、鱼皮、桦树皮、树叶、麻布等材料剪刻成嬷嬷神、佛托、白挂签等图案。后金皇太极时开始用败萱楮絮、东山桦木等为原料土法造纸,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长白山满族剪纸题材独特:多表现满族男女人物、满族萨满神灵崇拜、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造型独特:满族剪纸中的人物多是正面站立、左右对称,五官阴剪,男人的长辫子可折到背面去,人物的身子和腿为双层,可站立。挂签(满文)文图结合,风格古朴粗犷;剪技独特:人物、动物身上多不打毛,常用香火烧出动物的眼睛和花纹,用炭黑画出纹饰,随意自然。有时不用剪刀,而是用手撕,线条弯曲,有毛边,别具一格。还用红松明子烟熏出黑底白画的“年画”,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材料独特:不仅用纸,还用树皮、树叶、苞米窝等材料代纸来剪,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传统美术——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通化·国家级)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的重要部分。满族的枕头为布枕,为了美观,满族布枕的两个堵头要绣花、纳朵,于是产生了枕头顶刺绣艺术。满族的枕头顶刺绣品类繁多、针法多样,主要针法有纳纱、缎绣、编纱、补绣、包绣,其绣工精道、流传普遍。当年长白山区满族人家的女孩要从小学习绣嫁妆,绣枕头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到结婚前要绣十几甚至几十对儿,结婚时要绷到一个苫布上,称之“枕头帘子”,由两人挑着从娘家抬到婆家挂在洞房最显眼的地方,任参加婚礼的亲朋品评。炕琴之上整齐的被格,两侧一边四个枕头摞起来,枕头顶向外,五光十色,满室生辉。新婚后,这刺绣的枕头顶要作为亲朋、妯娌间的高贵礼物互送,可以看出刺绣的枕头顶在满族妇女一生中的重要位置。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婚俗,使满族枕头顶刺绣得以繁荣与发展。

    传统技艺——皇封参加工技艺(通化·省级)

    皇封参传统手工技艺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77年,康熙派大臣武默讷到长白山寻珍探宝,采撷长生不老之药。武大臣经盛京(沈阳)到达纳殷(靖宇)见山中人参富有,抚民长寿,从事人参加工栽培者以棒槌沟(皇封岭)、那尔轰最盛,即返京复命。康熙闻讯大喜,即刻下旨将此地封禁,所产人参由皇家独采,专供皇室享用,皇封参由此而来,并名扬天下。皇封参传统手工技艺精湛,需经过清洗、分选、蒸制、晾晒、高温烘干、下须、低温烘干、古法浸制、包装等流程。把古法浸制融入其中,用传统宫廷中药秘方,陶制缸罐浸泡而成。利用此法加工的人参颜色棕红,角质透明,堪称人参中之极品,世代相传。

    传统美术——辉发满族剪纸(通化·省级)

    辉发满族剪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色彩单一、明快。其刀法“稳、准、巧”,运用起来刚劲、均匀,使其剪纸艺术独具“刀味纸感”。主要形式有窗花、贴花、样花等。多采用“寓意”“谐音”“象征”等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此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情感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抓住物象特征,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形象、大胆的取舍,使主体形态一目了然。因此,辉发满族剪纸有着形象夸张、简洁、优美、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等诸多的艺术特点,是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艺术珍品。

    传统美术——佟佳江满族剪纸(通化·省级)

    佟佳江满族剪纸是产生并生长于长白山的满族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所表现得题材、造型和剪技都十分独特。按用途与内容可以分为《听奶奶讲努尔哈赤的故事》、《乌鸦救主》、《黄狗救主》等始祖神话剪纸,《萨满祭祀》、《拜干妈》、《太平鼓舞》等萨满崇尚剪纸,《人参娃》、《石榴多子》、《采参故事》等风物传说剪纸,《关东二十怪》、《关东十二怪剪纸册》等民俗剪纸,《二人转》、《端午节》、《人参娃迎奥运》、《平衡木上的人参娃》等现实生活剪纸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传统医药——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通化·省级)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聚居区,也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长白山满族民间传统医药是满族先民在生活中创造并流传的诊病方法、药物制作和应用方法,包括单方、经方、验方、祖传秘方在内的地方传统医药文化体系。满族民间传统医药有其独特的诊病方法,如满族摸指诊脉、火罐、针灸、秘制膏药等。满族民间传统医药以长白山野生药物为主,包括秘方、秘法、秘制。但由于受现代城市文化影响,以及满族民间医药口授心传,不立文字,师传徒、父传子、一脉单传的传承特点,便使得满族民间传统医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因此,保护、挖掘、传承、开发和利用满族民间传统医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

    传统技艺——长白山满族豆瓣酱酿造技艺(通化·省级)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故乡,其饮食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满洲源流考》载“女真人以糜酿酒,以豆为酱,芼以芜荑”。满族说部《尼山萨满》诸多文本中,均记述尼山女萨满赴阴间为族人寻魂求寿过程中,三碗酱足以让鬼神垂涎开关让路的事迹,可见酱文化在当时满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长白山满族大酱的酿造技艺一直在民间延续传承,成为满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满族大酱主要通过选豆、烀制、晾晒、下缸、发酵等过程。酿造技艺中,制作酱引子、做酱块子、发酵、下酱、打耙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与季节相连。这是千百年来酿酱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当时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阳光照度相呼应,以保障大酱发酵的温度、速度,保障大酱的品质,使之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食品。

    传统舞蹈——长白山满族高跷大秧歌(通化·省级)

    长白山满族高跷大秧歌起源唐代渤海国靺鞨的民间舞蹈——踏锤。人物的扮相有头跷、二首、鱼、艮、乔、傻柱子、丑婆等,还有水浒一百单八将,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三国、西游记、白蛇传、西厢记、红楼梦里的人物等。穿着服饰突显个性特色,整体色彩浓艳明亮。主要特色道具为高跷,充分显示秧歌艺人的高超技艺。舞蹈动作大伸大展,上身晃动,下身屈膝,双脚交错,大起大落为基本造型。舞蹈动律可概括为扬、蹲、跺、盘、摆、颤等,肢体关节灵活,动作幅度夸张,以此增加宣泄喜悦狂放的情绪。所用乐器为唢呐,大中小鼓、锣、拨,正所谓“锣鼓一敲,唢呐一吹,大秧歌扭起来”。长白山满族高跷大秧歌粗犷、欢快、火辣、热烈、大歌大舞,展现出东北人的刚健、粗犷、豪爽极有活力的性格,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特有文化色彩。

    民俗——长白山满族过年习俗(通化·省级)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故乡,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满族先民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年俗文化。长白山满族年俗活动包括迎新年、除夕夜祭祀、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年、正月十五扭秧歌、观灯等,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迎新年一进腊月就开始了,主要是置办年货,满族人称之为买“年嚼果”和杀年猪。腊月二十三人们开始祭灶神、写春联、扫灰、糊棚、蒸豆包、做大豆腐、杀鸡、烀猪肉。腊月三十早上人们要先去上坟烧纸,然后回来贴春联、窗花、年画,在祖宗板儿下面贴上用彩纸剪成的挂签,还要接祖宗、接财神、接灶王爷、拜土地神,并在祖宗神位前摆供祭拜。除夕夜的年夜饭将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年夜饭过后家人一起守岁,并要摆上各种点心和果品。大年初一人们换上新衣服,早饭后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串门儿。正月十五人们踩高跷、扭秧歌、请笊篱姑姑、观花灯、打画墨儿、滚冰等,进行各种活动。过了正月十五,年还没有过完,要延续到二月二,因此有着“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的说法。

    传统技艺——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通化·省级)

    满族先人世居长白山区,莽莽林海为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木材资源,形成了满族“木墙木瓦木烟囱”的独特房屋建筑样式。《北盟汇编》载:金代女真人“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向东。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饮食起居其上,谓之炕,已取其暖”。这就是沿袭至今的满族木屋,俗称“木嗑楞”。多为就地取材,用原木互相咬合垒垛,不锯不雕,加工粗放,十分坚固,称之“霸王圈”。木屋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温好,能抵御严寒。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在民间延续千余年,体现了满族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传统美术——长白山满族撕纸(通化·省级)

    长白山满族撕纸起源于满族萨满祭祀文化,出现在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时代。那时女真人已能用土法造纸,同时满族人还用桦树皮、树叶、苞米窝等材料进行撕纸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到了清朝,撕纸已经发展成为满族民间普遍盛行的手工艺术。每逢节庆祭祀,都要通过撕纸来描绘满族先民的崇高信仰。至康乾年间,撕纸艺术达到顶盛。每至春节,家家户户将撕纸,贴窗棱,上墙面,以烘托喜庆气氛。长白山满族撕纸题材独特、造型独特、技艺独特。其作品按内容可分为:神话传说系列、神灵崇拜系列、萨满崇尚系列、人物传说系列、传统习俗系列和现实生活系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

    传统技艺——长白山叶裹食品制作技艺(通化·省级)

    长白山叶裹食品制作技艺,很早就流传于长白山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最有特色和最受欢迎的叶裹食品便是饽饽,品种有苏叶饽饽(苏耗子)、波罗叶饽饽、蚂蚱菜干粮、苞米包儿、榆树钱发糕等。用作裹叶的天然植物主要分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两类。可食用的如菜叶、草药叶、果实等。不可食用的如树叶、植物果皮等。叶可食的叶裹食品主要是苏叶干粮(苏耗子),车轱辘叶干粮、榆树钱发糕等;叶不可食的叶裹食品叫树叶干粮,有柞树叶干粮(波罗叶饽饽)、苞米窝干粮、葡萄叶菜饺子等。这些裹叶主要起到了代替裹布和增加味道的功效,使长白山叶裹食品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传统技艺——长白山野山蜂养殖技艺(通化·省级)

    野山蜂即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蜜蜂。满族先人世居长白山区,据《满洲源流考》载:“女真俗重油煮面食,以蜜涂拌,名曰茶食,非厚意不设。”“女真土产名马、生金、大珠、人参及蜜蜡……”,可见满族先人养殖蜜蜂、酿造蜂蜜已形成一定规模,已经达到了自给有余。长白山野山蜂的养殖多用蜂桶饲养,因此在长白山区有着“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和“卖蜂不卖桶,有桶就有蜂”的谚语。如今由于西蜂蜂种的引进和大量繁殖,使得野山蜂的养殖户越来越少,急需人们及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使得长白山野山蜂养殖技艺得以活态传承下去。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德胜路47号(王百川居宅旧址)

    网址:www.jlsmzbwg.org.cn

    公众号:jlsmzbwg


     


    上一篇   谈满族说部中的“号子”   下一篇   满韵遗风——吉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  

    Copyright © 2015 www.jlsmzbwg.org.cn All Rights Reseverd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吉ICP备15002934号  地址:吉林市北山公园人民广场  电话:0432—62279123 技术支持:领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