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俗研究
  • 您现在坐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满俗研究 >>
  • 满韵遗风——吉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五)

    作者: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浏览次数:5328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民间文学——满族说部(吉林省·国家级)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袭古老的一种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ulabun),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其形式与内涵迥异于听讲普通民间故事。多由族中长者漱口焚香讲述,常配以铃鼓扎板,夹叙夹唱,听者谦恭有序,倍加肃穆。满族讲唱说部主要在氏族内以口耳相传,代代承继。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遂改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一些满语。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窝车库乌勒本,俗称“神龛上的故事”,主要是讲述氏族传承下来的萨满神话和萨满祖师们的非凡神迹;二是包衣乌勒本,也就是家传家史;三是巴图鲁乌勒本,为英雄传,往往包括真人真事和历史传说人物演义;四是给孙乌春乌勒本,也就是说故事。

    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历史的记忆,弥补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被称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传统美术——关云德剪纸(长春·省级)

    满族祖先善用兽皮、鱼皮、桦树皮、苞米窝等材料,用铁剪、猎刀或鱼刀剪刻成神偶供祭祀之用,有的还剪刻成简单粗犷的图腾图案和野兽头,贴缝在枕头或小孩衣服上,祈盼孩子能象野兽一样好养活。关云德剪纸祖辈传承了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传统剪刀剪成,纸张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灯烟熏等工艺,主要剪刻满族民俗风情、萨满跳神、萨满女神、玛虎面具、满族挂笺、满族仕女人物图案等系列作品。作品古朴大方,简练粗犷,形神兼备,是原汁原味的北方民间乡土艺术,执着地记录着满族祖先古老的图腾崇拜、祭祀习俗和民俗风情,传递着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恋之情。

    民俗——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省级)

    满族祭祖习俗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多以氏族为核心传承沿袭,各具特色。清乾隆十二年,为规范萨满祭祀礼仪颁布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推行统一规范祭礼仪程,居住在九台市莽卡乡的石氏家族(锡克特里哈拉)因地处偏远,得以完整保留和传承了家神祭和野神祭这一古老的原生态祭祖礼仪。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传承至今已有380多年,不仅传承着供奉祭祀始母神“佛多妈妈”的礼仪,而且还传承着独具家族特色的原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家祭、野祭礼仪。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石氏家族祭祖习俗客观的反映了满族祭祖习俗的渊源和历史变迁。从传承的祭词、鼓乐歌舞、神偶、神像、神器、神服等内容上看,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的结晶。

    民间文学——九台满族石氏家族萨满传说(长春·省级)

    九台石氏家族(锡克特里哈拉)祭祖习俗据文字记载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家族中前后产生了12代大萨满,每代倍受尊崇的萨满都在族人中传讲着许多奇妙绝伦的神话。这些神话既有对祖先的怀恋,又有对萨满群体扶危济困的传颂,也有对那些开疆拓土征战沙场家族英雄们的赞美,记述着石氏家族从黑水之滨到长白脚下跌宕兴衰的生存历程。清代顺治年间,石氏家族的第一代大萨满崇吉德,将前代萨满神话通过文字和口传方式传授给了下一代萨满,传承至第六代大萨满石殿峰时,石氏家族萨满神话已基本整理成文字话本。现今,六代萨满长子石文尧已整理出60余篇神话传说。

    石氏家族萨满神话蕴含着家族的迁徙以及发展壮大、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满族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民俗——满语文(长春·省级)

    满族语言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人,经挹娄、勿吉、靺鞨,到辽代女真人时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和完善,并由女真族学者完颜希尹借助汉字楷书创造了女真文。1599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噶盖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新的文字,即老满文。1632年后金国主皇太极又命巴克什达海对老满文加以改进后,称为新满文,遂被定为国语。满文也称为清朝的官方文字,朝廷各种军政要务、例行公文,多用满文书写,尤其是涉及到国家重要机密的文件和重要条约时均用满文来记录,于是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满文档案和典籍文献。在民间,用满文记录的萨满神祠神歌、氏族家谱、笔记文集、尺牍碑刻,以及散落在白山黑水间的许多口碑资料等,都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风俗、宗教等非常珍贵的资料,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俗——满族关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省级)

    关氏家族祖居辉发部,于顺治年间迁至乌拉当差,至今传承十四代,四百余年。早居辉发部时,其祭祖习俗有家祭和野祭。乾隆朝颁布《钦定满洲祭天祭神典礼》后,关氏家族按制实行,强调家祭唯先,由此祭俗更加完备,传承更加规范,祭祀活动均按祖规进行:即每举行一次祭祀,为期3天(龙虎年为5—10天),每次要给祖先神位新穿一件神袍(现已有118层神袍)。其祭祖习俗以跳家神为主,主要礼仪有摆神案、做打糕、摆供品、跳饽饽神、请神、领牲、摆腱子、跳肉神、吃大肉饭、背灯祭、祭天、祖爷穿袍、换索等,展现了满族关氏家族积淀数百年丰富多彩的萨满文化和歌舞及饮食习俗等,极具特色。

    民俗——满族杨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省级)

    九台杨氏(尼玛察氏)祖居渤海国,为东海窝集部野人女真,其祭祖习俗仅据其家谱、神谕记载,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历史。杨氏家族祭祖习俗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祭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即是原始神话、诗歌、传说等原始文学传承的重要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地理的乡土史志;形态各异的神偶、神像、神器、神服及其配饰都是别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展现着满族先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语言和手段,鼓乐歌舞是祭祖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充分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的丰富遗存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具有综合的文学艺术价值。

    民俗——满族赵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省级)

    九台莽卡满族乡赵氏家族的历史从其家谱可上溯到清顺治七年。 300余年间,尽管历史变迁,家族亦是迁徙聚散,但其家族祭祖礼仪始终传承不断,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祖习俗。每逢龙虎年,赵氏家族都要举行全族祭祖、烧香、跳家神、书写家谱、上宗谱等活动。其祭祖习俗以跳家神为主,其主要礼仪有:摆神案、做打糕、摆供品、跳饽饽神、请神、领牲、摆腱子、跳肉神、吃大肉饭、背灯祭、祭天等。在这些礼仪中展现了满族赵氏家族积淀了数百年丰富多彩的萨满、歌舞、饮食等民族文化。

    传统技艺——满族服饰手工技艺(长春·省级)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了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为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现在,在世界上旗袍已经成为中国女子服装的代表。除此以外,马褂、坎肩、直筒套裤、靰鞡鞋在满族民族服饰中同样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充分体现出满族的民间美学特征、审美倾向与文化意识形态,是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满族服饰是满族祖先遗留的珍贵财富,不仅记录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形态和生产方式,其传统的裁剪方式、缝制手法还流露出满族人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德胜路47号(王百川居宅旧址)

    网址:www.jlsmzbwg.org.cn

    公众号:jlsmzbwg


    上一篇   满族萨满鹰舞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   满韵遗风——吉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六)  

    Copyright © 2015 www.jlsmzbwg.org.cn All Rights Reseverd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吉ICP备15002934号  地址:吉林市北山公园人民广场  电话:0432—62279123 技术支持:领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