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俗研究
  • 您现在坐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满俗研究 >>
  • 满韵遗风——吉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

    作者: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浏览次数:6226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传统手工艺——吉林乌拉陈汉军旗萨满神器制作(吉林·市级)

    吉林乌拉陈汉军旗察玛在烧香祭祖萨满奠仪活动中,要启用十几种神器和法器,其中包括太平鼓、腰铃、旗像、五铃护法、神帽、穿的神裙、照妖镜等;作为一名合格的陈汉军察玛诸如萨满仪式中所用的一应神器具、法器都得掌握制作技艺,都要亲躬制作。身为吉林地区著名汉军旗传世大察玛【张玉海】在世期间精心教会了他的子孙们这些传世技艺。现其儿子荣波、英普潜心学就,心领神会,现可以掌握制作技艺,了解各种陈汉军察玛神器具的寓意,使得吉林地区这一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传统手工技艺——满族饸饹条传统制作工艺(吉林·市级)

    饸饹条,民间称酸馇子、臭米面馇条。因饸饹条可消积食,夏日食之可解暑,故现在成为东北一道名小吃。其主要原料为笨苞米馇子、高粱米、小米等。

    早期做法是用手往锅里挤,将馇条从锅里捞出后,用凉水过一下,捞面时带出点酸汤,面又筋道,酸滑可口,加上香菜末、蒜末等佐料和卤子,吃时甚是爽口。近年已成为关东民间小吃及旅游小吃的一个亮点。

    传统手工技艺——满族柳编及传统技艺(吉林·市级)

    关东柳编历史久远,清朝《钦定大清会典》称柳编簸箕为“节”……,过去满族人捞饭的笊篱、汲水的柳罐斗、种地点种的落(lao)子等工具,均是柳条编制的。事实上柳编制品在民间比文字记载的时限要早很多年。

    柳编制品与关东多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存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现在柳编制品主要是笸箩、簸箕、花篮、酱菜篓等。

    传统手工技艺——满族粘食传统制作工艺(吉林·市级)

    满族是马上民族,长期外出渔猎和征战,有时几天不回家,粘食饽饽便于携带,抗饿,很受满族人青睐。另外关东寒冷,无霜期短,适合种植粘苞米、粘高粱等农作物。

    先将粘米磨成水面,放在盆里,盖上棉布,布上放小灰(即柴草灰),直至将面池干为准。冬天将其冻成团,用时化开即可。

    粘食有饼类、糕类等,制作方法有炸、烙、蒸、煮等。

    杂技与竞技——满族翻子拳(吉林·市级)

    “满族翻子拳”又称“戳脚翻子”是北派具有独特风格和悠久历史的拳种之一,它萌芽于宋朝,成熟于清代,是“北脚”的代表拳种,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吉林市。 

    “戳脚翻子”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拳即戳脚,文趟子拳即翻子拳。戳脚正式名称八卦九宫鸳鸯脚。翻子拳又称八闪拳,特点是短小精悍,双拳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气势一气呵成。拳彦评说“翻子一挂鞭”传神地形容了翻子拳的劲力风格。

    杂技与竞技——满族少儿竞技游戏赛威虎(吉林·市级)

    “威呼”是满语,汉意独木船,又写成“威虎”。此活动源于乌拉地区满族采东珠和捕鱼活动的一种水上游戏项目,后改在旱地上象征性比赛。比赛在田径场地进行,跑道长100米,每组5人,备二米半长的竹竿两根,参赛者站在两竿中间,两手握竿,其中4名队员面朝前方,后一人面向后方,先跑到终点者为胜。

    这是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可上溯到300多年前,是见证满族渔猎生活的活化石。

    杂技与竞技——满族少儿竞技游戏狩猎(吉林·市级)

    满族祖先女真人以围猎为生,由此演变成一种体育活动――狩猎。参赛者需穿满族服饰和靴鞋。分甲乙两队,每队5人,队员身背竹篓一个,每队自制的野兽“虎”和“熊”各一个。开赛后两队互往对方篓内投“野兽”。投“熊”或投“虎”各得1或2分,各记本队总分。每局比赛5分钟,五战三胜。其特征是:参加人数可多可少,两队相等即可。活动范围400㎡,无双方界限。队员可跑可跳,运动量大。

    传统医药——满医满药(吉林·市级)

    满医、满药历史悠久。最早的满族萨满禳灾驱病的同时含着某些心理治疗的因素,同时萨满还使用桅子、元胡、金银花等药品治疗各种疾患;女真族传统的医药知识通过萨满传授到民间,对民族人口的繁衍和保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满族在医事制度和医药活动中都有自身的特色而有别于中医,如太医院、御药院、尚药局及各路、州、府设置医药机构等等。

    民间美术——张振江版刻满族女神形象设计(吉林·市级)

    张振江,男,1937年出生,原永吉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和省社科院研究员富育光同志共同设计、制作了数十幅满族萨满女神形象的版画,其形象来源于满族说部《天宫大战》中三百女神的描述。

    其艺术手法采用满族传统刻纸的技艺和构图方法,黑白鲜明、简洁大方,符合北方满族和其它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的传统绘画构图特点。其中《佛朵妈妈》被世界现代书画作品选收入。

    传统音乐——乌拉满族民间音乐(吉林·市级)

    吉林乌拉是中国满族发祥地之一。这里满族音乐种类繁多,都是传统民间生活的反映,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戏剧曲艺音乐,早在《乾隆艺苑揽胜》中,就有满族朱赤温、倒瓦喇等记载。满语演唱的乌拉满族萨满神歌,内容是满族信仰礼俗。使用的乐器既神器,以依木钦、扎扳等最为常,是研究民族器乐的依据,具有科研价值。歌词记录了民俗生活,家族、民族发生、发展史,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民间舞蹈——乌拉满族萨满舞蹈(吉林·市级)

    满族石克特里家族,汉姓石。该家族历史悠久,从始祖至今已有380多年。

    该家族祭祖习俗源远流长。从祭祖习俗内容看,该家族祭祖习俗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祭始母神佛多妈妈是该家族祭祖习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祖习俗中的祭长白山主撮哈占爷,体现了该家族曾多年居于长白山脚下,视长白山为圣山和大萨满魂归之地。

     鼓乐歌舞是祭祖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充分展示了乌拉满族民间艺术的丰富遗存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德胜路47号(王百川居宅旧址)

    网址:www.jlsmzbwg.org.cn

    公众号:jlsmzbwg


     

     


    上一篇   满韵遗风——吉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三)  下一篇   满族萨满鹰舞的比较研究  

    Copyright © 2015 www.jlsmzbwg.org.cn All Rights Reseverd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吉ICP备15002934号  地址:吉林市北山公园人民广场  电话:0432—62279123 技术支持:领域科技